三亿体育官网-蒋叶非,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

初秋的北京,已有几分凉意,在国家体育总局一间安静的会议室里,刚刚结束一场高级别裁判研讨会的蒋叶非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与赛场上那个眼神锐利、手势果决的国际级裁判相比,眼前的他更添几分儒雅与沉静,当被问及十余年执裁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时,他几乎不假思索,目光穿越窗棂,仿佛回到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下午——2014年仁川亚运会某项目的半决赛现场,那不是他执裁过的最高级别赛事,却是他裁判生涯的真正成人礼。

“那种压力,前所未有。”蒋叶非缓缓道来,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回望惊涛骇浪的感慨,当时的他,作为裁判队伍中的“新兵”,首次站上亚运会这样的国际综合性大赛舞台,聚光灯炙烤着赛场,也炙烤着他的每一根神经,看台上座无虚席,不同语言的呐喊、教练席的指令、运动员沉重的呼吸声,混合成一股巨大的声浪,他负责的这条赛道,将直接决定决赛的入场券归属。

比赛进程异常激烈,中段一次关键的对抗后,蒋叶非果断鸣哨,做出了一个有利于左侧运动员的判罚,手势干净利落,显示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就在判罚做出的瞬间,右侧运动员的教练团队几乎从座位上弹起,激烈的抗议声瞬间压过了现场的嘈杂,更让他心头一紧的是,通过耳麦,他清晰地听到裁判长略带迟疑的询问:“蒋,这个角度你看清楚了吗?B角裁判似乎有不同看法。”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蒋叶非描述道:“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冲到了头顶,耳边嗡嗡作响,场馆里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只能听到自己心脏狂跳的声音,脑子里闪过无数念头——是我看错了吗?视角问题?如果改判,权威何在?如果坚持,万一错了呢?”这短短的几秒钟,对他而言如同漫长的煎熬,他强迫自己冷静,迅速在脑海中回放刚才的瞬间画面,每一个细节都像电影慢镜头般一帧帧闪过,他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用尽可能平稳但坚定的语气回复:“裁判长,我看得很清楚,接触动作确实犯规,判罚无误,我坚持我的判决。”

后续通过慢镜头多重回放,证实了蒋叶非的判罚准确无误,那一刻,他如释重负,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在心底生根发芽。“那声质疑,那个需要独自承担责任的瞬间,比任何模拟训练都更深刻地教会我,什么是裁判的担当。”蒋叶非说,这次经历让他彻底明白,站在国际赛场上,技术精准只是基础,内心的强大、在高压下的决断力,才是区分优秀裁判与普通裁判的关键。

蒋叶非,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

通往国际赛场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蒋叶非的成长史,本身就是一部与挫折不断搏斗的历史,他坦言,早期职业生涯中遭遇的几次重大误判,至今仍是警醒他的“伤疤”。

他清晰地记得职业生涯早期执裁的一场全国青年锦标赛决赛,一次关键的得分机会中,由于站位不够理想,加上经验不足导致瞬间判断犹豫,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罚,直接影响了比赛结果。“哨音响起的瞬间,我就意识到错了。”蒋叶非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赛后,技术代表和裁判长的点评毫不留情,那个夜晚,我几乎彻夜未眠,挫败感、羞愧感几乎将我淹没,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吃这碗饭。”

蒋叶非,最难忘首次执裁国际比赛 历经挫折才能收获成长

这次挫折没有击垮他,反而成为他蜕变的起点,他开始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要求自己,训练场上,他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反复观摩比赛录像,一帧一帧地分析动作细节,记录下各种复杂情境下的判罚要点,他主动申请执裁各种低级别、条件艰苦的赛事,积累临场经验。“基层比赛往往情况更复杂,对抗更不规则,是对裁判反应能力和控场能力的绝佳锻炼。”他甚至还学习运动心理学,研究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情绪的稳定。

“裁判员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蒋叶非总结道,“每一次失误,都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短板,害怕犯错只会止步不前,唯有正视它、解剖它,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那些曾经的‘伤疤’,现在都成了我最坚硬的‘铠甲’。”

正是这种在挫折中淬炼出的坚韧与专业,推动着蒋叶非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国内青年赛到全运会,从亚洲杯、亚锦赛到世锦赛、世界杯,他的名字出现在了奥运会的裁判名单上,谈及执裁奥运的感受,蒋叶非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当你站在五环旗下,代表的不再是个人,而是中国裁判的整体形象,你必须展现出最高的业务水准和最公正的职业精神。”

他分享了一个奥运赛场的细节:在执裁一场强强对话前,他花了整整半天时间,反复研究两队近期所有交手录像,分析主要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习惯动作,预判可能出现的争议场景。“充分的准备,是缓解赛前紧张最有效的方式,当你对各种可能性都了然于胸,真正站上场时,内心反而会异常平静。”

作为国内该领域的裁判导师之一,蒋叶非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年轻裁判的工作中,他经常在培训课上分享自己“仁川时刻”和早期误判的经历。“我告诉他们,不要怕质疑,不要怕犯错,国际赛场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千万次的练习和总结,将规则内化成本能,将心态磨砺得如磐石般稳定。”他特别强调“细节”和“预见性”的培养,“高水平的对决,胜负往往在毫厘之间,裁判的功力,就体现在对这‘毫厘’的精准把握上,不仅要看到已经发生的,还要能预判即将发生的潜在犯规。”

对于未来,蒋叶非认为中国裁判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体育实力的整体提升,我们需要更多能站上世界顶级赛场的裁判,这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能力,还需要出色的外语沟通能力、对国际规则演变的理解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智慧。”他正积极推动与国际同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希望能搭建更多平台,让年轻裁判有机会更快地接触国际前沿的执裁理念与方法。

回顾来时路,蒋叶非感慨万千,那个在仁川赛场上手心冒汗的年轻裁判,如今已能从容面对世界级的挑战,他将自己的成长归功于每一次的挫折与挑战。“这片赛场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执裁一场比赛,它教会我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如何在质疑中坚守专业,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力量,这些品质,已经深深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采访结束时,暮色已笼罩京城,蒋叶非收拾好讲义,匆匆赶往下一个会议,他的背影沉稳而坚定,正如无数个在国际赛场上为了百分之一的公正而付出百分之百努力的中国裁判一样,他们的身影,是赛场上除运动员之外,另一道诠释体育精神的风景线,他们的故事,默默书写着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每一个扎实脚印。

标签: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